克莱佩达县位于立陶宛的西部,西临波罗的海,是唯一的滨海县,其辖区内的城市有克莱佩达市、巴兰卡市、涅林卡市,以及西鲁特区、克列津嘎区、克莱佩达区和斯库达斯区。全县面积57.4万公顷,人口38.3万,是立陶宛最主要的旅游和休养地。
海港克莱佩达(Klaipeda)建于1252年,是立陶宛最古老的城市,以前曾是
德国梅梅尔(Memel)的小镇,这里是通往美丽的自然景观库洛尼亚沙嘴的大门。
面积: 110平方公里 人口: 19.4 万人 当地语言:
立陶宛语
邮轮码头地址:
公主邮轮:Klaipeda cruise terminal, Pilies str. 4, LT-91240 Klaipeda, Lithuania
这一地区在一战之前由
德国所有,一战后和萨尔以及但泽自由市一样由国际联盟管理。1923年,这一地区被立陶宛占领。1939年3月,这里被纳粹德国占领,并重新划入东普鲁士。1946年,这一地区被苏联占领,并成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立陶宛独立之后,这里是立陶宛的一部分。
立陶宛文化属远古印欧语系的一支,立陶宛人于公元前即已来到波罗的海沿岸定居。12世纪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公主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约盖拉(Jogaila),两国的结合使国力倍增,俨然成为欧洲大国。立陶宛的文化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1569年依据卢布林条约正式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由于对外长期战争,加上国内动乱不止,国力迅速衰退,最终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为
俄罗斯、普鲁士及
奥地利的三次瓜分后灭亡。
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自此成为沙俄版图的一部份。在经历了一战,二战及战后苏联时期后,其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恢复。
.克莱佩达有着如画般美丽的建筑景观,始建于13世纪至18世纪的历史悠久的建筑与
德国、
英国和丹麦的建筑景观类似。此外,克莱佩达附近的尼林加与帕兰加还是立陶宛非常受欢迎的海边休闲胜地。2007年建立的34层的大楼是当地最著名的景点,游客们远远便能望见其雄伟壮观的身姿。13世纪条顿骑士团设立的克莱佩达城堡是不容错过的景点之一。由波罗的海的海浪不断涌上海岸,另一侧则被库洛尼亚礁湖所包围,经过强风和过度的伐木使沙丘变成极不稳定的库洛尼亚沙嘴也是一片美丽的自然风光,于2000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景观之一,北半部属于立陶宛,南部属于
俄罗斯。
主要旅游景点:维尔纽斯老城、尼达沙丘、凯尔纳维遗址、特拉盖古堡、百浪港、首莱十字架山、德鲁斯基宁盖市等。
气候介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之间,冬季较长,多雨雪,日照少;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温度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为-4°C-7°C;夏季较短而且凉爽,日照时间较长;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温暖,7月平均气温16-20°C。
立陶宛面积为6.53万平方公里。国境线总长为1846公里,其中陆上边界1747公里,海岸线长99公里。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界拉脱维亚,东南邻白
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
波兰。地势平坦,东部和西部丘陵起伏,平均海拔200米左右,为灰化土壤。主要河流有涅曼河(内穆纳斯河),境内多湖泊。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17℃。